赵凤怡团队在《安全与环境工程》成功发表腐殖质机制研究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凤怡、童曼、张娜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以腐殖酸为天然有机质代表,揭开了腐殖质与电絮凝除砷之间的 "互动密码",其研究成果《腐殖质对电絮凝体系中 As (Ⅲ) 氧化去除的影响机制》发表于《安全与环境工程》2025 年第 01 期(第 244-255 页)。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7072)资助,为高砷地下水修复提供了关键技术思路。
水质 "拼图":腐殖质改写电絮凝除砷规则
"就像往咖啡里加糖会改变口感,地下水中的天然有机质也会改变电絮凝的除砷效果。" 赵凤怡指着实验数据解释道。团队在模拟高砷地下水环境时发现,当腐殖酸(HA)浓度从 10mg/L 增至 50mg/L,As (Ⅲ) 去除率从 68% 提升至 92%,这种 "浓度越高、效果越好" 的规律打破了以往 "有机质干扰水处理" 的认知。更令人关注的是,pH 值从 7.5 降至 6.0 时,HA 对 As (Ⅲ) 氧化去除的促进作用提升了 37%,而在硅酸钠电解质环境下,HA 竟让除砷效率实现 "质的飞跃"。
机制探秘:腐殖质化身 Fe (Ⅱ) 氧化 "加速器"
通过电子自旋共振光谱等先进手段,团队发现 HA 如同一个精密的 "纳米反应器":它一方面通过酚羟基等官能团加速水相中二价铁 [Fe (Ⅱ)] 的氧化速率,使 Fe (Ⅱ) 转化为 Fe (Ⅲ) 的时间缩短 40%;另一方面通过络合作用调控铁沉淀物的形态,形成更易吸附砷的絮体结构。"这就像给 Fe (Ⅱ) 的氧化沉淀过程装上了涡轮增压。" 团队成员展示的对比实验显示,加入 HA 后,电絮凝体系中 Fe (Ⅱ) 的氧化沉淀量增加 55%,带动 As (Ⅲ) 的氧化去除效率同步提升。
应用曙光:为高砷地下水修复定制 "智能开关"
"这项研究让电絮凝技术在复杂水质条件下有了 ' 智能调节 ' 的可能。" 行业专家评价道。基于研究成果,团队提出的 "pH 值 - 电解质 - 腐殖质" 协同调控方案已在内蒙古某高砷地区试点应用:通过将处理系统 pH 值精准控制在 6.5,同时投加适量硅酸钠,即使在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地下水中,As (Ⅲ) 去除率也能稳定在 95% 以上。如今,这套 "会思考" 的水处理系统每天为当地 3000 居民提供安全饮用水,其核心技术参数已纳入《高砷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修订草案。
《赵凤怡团队在《安全与环境工程》成功发表腐殖质机制研究论文》
- 张璐团队在《安全与环境
- 陈一团队在《安全与环境
- 赵凤怡团队在《安全与环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最新优质论文
- 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方向论
- 工程单位评中级职称论文
- 康复治疗相关论文文献
- 管理工程学报是几种核心
- 收费的sci怎么样
- 教学案例评职称加分吗
- 适合农业废弃物处理论文
- 投稿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汽车修理技师论文逻辑关
- 2015年河北省教育厅关于教
- 消防检测机构怎么申报职
- 水质监测员评职称要发表
- 抗震研究的论文发表在什
- 哪里有2018中文核心期刊目
- 2018年农业论文检索方式有
- 辽宁期刊形成具有本地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