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那点事教育职称论文》初一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初一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来源:职称那点事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6-29 09:55
扫码咨询

  摘要:行为习惯对个人性格的养成和能力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常规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具体学情,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结合任教班级的教育实践,分析班级管理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

  关键词:初一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教育是一门科学,管理是一门艺术。科学的班级管理,在重视德育的同时,必定不会忽略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习惯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必不可少的。初一年级是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而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再想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就会十分困难。因此,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注重教育这一阶段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初一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是指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健康的生活习惯、优秀的学习习惯、规范的纪律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等,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的方法。[1]注重养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受益终生。

  班主任要关注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学生的养成教育。初中生是相对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都已得到锻炼,但因为存在认识的局限性,他们暂时还不能正确树立“三观”,还必须依赖于老师的养成教育。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正进入或已处于青春叛逆期,往往表现出“情感丰富、心理变化大、心灵敏感”等感性强于理性的特点。[2]此时如果教育方式不当,极易触发他们的逆反心理,最终难以实现教育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可塑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可以通过老师的养成教育来引导他们完善自我。

  二、因势利导的养成教育策略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思考如何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一)适当放手,自我教育

  班级管理的核心是组织学生自我管理。初一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意识,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善自身,想要主动控制自我、规划自我。结合这些特点,班主任在实施养成教育时,可以尝试适当放手,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不过多地干涉他们的学习、生活,收放自如地培养学生的自控习惯和提高学生的自育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确立目标,并通过自我评价的方法规范自己的言行,实现自我管理,最终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自我管理”的理想状态,是将班级管理的整体目标内化为学生个体自我约束的目标,实现班级管理中“自我管理”和“他人督管”的彼此融合。[3]

  (二)融入集体,习惯养成

  如今多数初一学生因在小学学段被祖辈溺爱,他们的言行举止明显地透露出缺乏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会表现得比较自私,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会过多地关注对方的感受,在集体生活中跟同学相处往往容易引发冲突。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适时地组织有益的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存在和荣誉感,学会相互尊重、彼此体谅;懂得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他人带来不便,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还能营造融洽的班级氛围。

  例如,初一新生刚入校时,会参加为期两周的军训活动。各类军训项目让他们学会自律,懂得自理;在团队活动的严格要求下,他们大多慢慢地融入班级大家庭,也会尝试着跟同学主动沟通交流,在与同学相处时会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逐渐养成了遇到困难更愿意与同学共同寻求解决办法的习惯。

  (三)制度完善,行为内化

  依靠学生的自我教育、借助丰富的集体活动来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发挥制度的育人作用。[4]运用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言行,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在最初可能不太适应,但是慢慢的,他们会逐渐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一种素养。例如,开学初,班主任参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汇编》,结合班级的实情,制订好本班的《班级常规》,内容包括考勤、课堂活动、自习课、课间活动、课间操和体育活动、集会、文明礼貌和仪容仪表、收发学习用品、值日生工作、早读、眼保健操等方面。每一项内容都有细致的要求,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学生人手一份纸质稿资料,利用主题班会课集中学习,展开班级讨论,各抒己见,谈各自的看法和建议。通过学习,学生明确了校纪、班规,增强了习惯意识。

  同时,在实施中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别的学生采取相应的管理细则,以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四)多种习惯,彼此勾连

  1.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几乎包括了关于衣、食、住、行的一切细节。例如,开学初提醒学生购买好塑料储物柜,方便存放自己的学习资料;自备订书机、透明胶、双面胶等学习用品,随取随用,不需找他人借;课室桌椅摆放整齐,课桌面和课本要保持清洁,不得涂抹、损坏;各自挑选3本以上的课外读物,共享班级图书角......其中最为重要的习惯是合理制订计划。因为一个善于制订计划的学生,他在其他方面也很优秀。所以班主任教育学生养成制订计划的习惯。例如,开学初制订好学期计划,每月制订好月计划,甚至周计划、日计划。计划制订好了,班主任提醒学生认真实施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计划,以便更好地落实计划。建议学生将每日计划张贴在课桌上最明显的地方;还可以督促学生睡前反思,总结每天的收获。

  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结合具体学情,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采取合理的方式,中肯地评价学生,尽量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树立自信。

  2.严格的纪律习惯

  班主任要从严格的纪律习惯入手,实现养成教育,有效管理班级。精心构建班委会,并将它当作班集体的核心,由它掌管班级的纪律建设;[5]实行四人小组制,将全班分成10个小组,组长由各个班干部担任,组长负责协同其他组员,配合管理好本组的纪律。这样安排的目的是,维护班级纪律人人有责,人人都能自觉遵守纪律。

  例如,班规中明确规定,“课堂活动”的纪律习惯包括:做好课前准备,听见预备铃响后,立即回教室,准备好上课的用品(如课本、笔记本、作业本等),并摆放整齐;上课时坐姿端正,不趴桌打瞌睡,做事安静,不妨碍他人学习(例如随意讲话、谈笑、离开座位);离开座位,要把椅子放到课桌下,不得拖动出声等。

  3.优秀的学习习惯

  进入初中学段,学生的学习科目增多了,知识容量增大了。同时,课后可由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很容易滋生懒惰心理。[6]因此,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

  例如,养成常规的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复习习惯、作业习惯;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发现问题才能激发探究兴趣;养成思考总结的习惯,思考是人学习新知识后知识内化的必要过程,只有经过思考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思考促使学生积累知识和不断进步;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养成归纳整理错题的习惯,牢固掌握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养成合作互助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等。

  综上所述,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高效的班级管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初一年级的养成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班主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学情,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从学生的生活习惯、纪律习惯、学习习惯等入手,开展养成教育,逐步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优化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高蕾.浅谈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J].好家长,2015(4):150.

  [2]王丽艳.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J].课堂内外,2014(12):46.

  [3]吴雪芳.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探究[J].明日,2018(33):190.

  周文芝


《初一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上一篇:活化视角下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对策
下一篇:浅析初一数学的教学方法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