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浅析色彩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浅析色彩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8-20 10:01

  摘要: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们越来越重视与开放,对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也越来越关切,学前孩子的综合教育逐步得到关注。文章通过色彩应用现状及儿童心理发展走向与特点,分析色彩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如何引导学前儿童理解与应用色彩。

  关键词:色彩;学前儿童;心理影响;促进

  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它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是反映现实、表达审美情趣的艺术。绘画中光、色彩、线条、透视等独有的语言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表达的意愿。其中色彩是最直观、最有效的表现方式,包括我国诸多著名诗句里也用颜色来引用诗句,苏轼就曾在赠刘文景的诗句中引用颜色来表达作者当时的心境和对朋友的勉励。色彩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所以孩子们的作品千变万化,这也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对儿童所表现的画面进行观察,发现画面中体现最多的绘画题材就是对色彩的运用,在如今的启蒙教育中,老师们更加重视画面的协调和学生们的想法表达,而且如今的教育方法开始向多元化发展,色彩不仅仅只是出现在纸质上,色彩在拓印画,刮画等种类里也都有所体现,儿童们的画面也不再是单纯的简笔画线条和单色纯色的运用,更多的是进行创意绘画,所选取的题材与形式也更加丰富,不再单纯的的局限于过去的简笔画,随之色彩的使用与配色也更加讲究。学前儿童所创作的儿童画都带有个人的感情与情绪,带有强烈的个体性。他们的作品多表现自己当下的心情,画面夸张。可以被描述为超现实主义的纯粹抽象派。

浅析色彩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学前儿童的绘画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划分是指七岁左右小学前后的儿童。学前阶段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从而喜欢问为什么,并且对色彩的敏感度十分高,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情绪进行涂画,表现出夸张,抽象的画面,学前儿童的绘画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变化,它变化的漫长而深刻,是由最初的无意识到有意识,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些变化离不开心理的发展。两者息息相关。学前儿童主要分为三个绘画阶段,这几个阶段能够清晰地体现出学前儿童的绘画走向与变化。[1]

  首先是1.5-3.5岁的“涂鸦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周围的客观世界没有明确的表达,更多地不规则线条是个人的原始绘画活动。这段时间的绘画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涂鸦,表现出来的线条歪扭扭具有随意性。

  其次3.5岁以后就是儿童绘画的“象征期”(3.5-5岁)在色彩上有了基本的色相感受,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自己所需要的颜色,并加以运用,使画面丰富多样。与此同时善于运用特定的图形来表现事物,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带有涂鸦期的表现,所以有时他们会先动笔在赋予画面意义,到后期也会形成先构思后动笔,喜欢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画面情节,这时候的画面也会出现一些笑脸或者哭泣的表情,他们会为自己的画面拟人化。

  第三阶段就是4-6岁的形象期,这个时期的画面与周围事物有了一定的联系,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开始丰富,有了一些基本的色彩配色,涂色也比之前均匀,线条开始流畅,开始有一些细节的表现。

  学前儿童颜色的运用特点也折射出他们的心理特点,据调查研究,学前阶段在颜色倾向上孩子们都喜欢颜色单一,比较偏爱于某一种颜色,喜欢暖色的孩子心理多比较阳光,反之情绪比较压抑,老师应给予关注和关心。

  二、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阶段性和规律性。从年龄上划分可分为三个阶段,学前儿童进入三岁以后,在生活环境和活动影响下会发生一个转变,学前儿童开始脱离父母的保护,进行人生的第一个集体学习阶段——幼儿园。这一时期的幼儿最突出的特点是情绪性较强,在理性控制方面薄弱。作为老师及家长应做到因势利导,有方法地进行引导与教育。在绘画上也不同于别的年龄段的孩子,例如:在画画之前不知道要画什么,而在画完之后忽然想到自己画的是什么。由于三岁孩子思维具体,依靠动作和视觉进行思维,因此要进行正面引导。

  学前儿童进入四到五岁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显得活泼好动。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再只是停留在爱玩的阶段,而是开始设定一些规则和情境,进入会玩的阶段。相比较三岁的孩子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都更加完善。到了五至六岁的阶段相对来说趋于稳定,有较长的注意力。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自己的言行开始有调控的能力五岁到六岁的孩子也能更好地分析自己,无意想象开始进一步发展,逐步有了有意想象的表现,有意想象需要家长和老师的主观培养,此时的绘画是培养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优选。随后儿童开始从无意注意发展到有意注意,然后记忆力开始得到发展。最后高级情感的发展,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逐步形成审美标准。

  学前儿童发展到五到六岁主要的心理发展特征就是好问好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能够开始对周围事物进行概括和分类,这个时期语言能力提高,能生动的描绘事物。个性初具雏形。

  三、色彩教育的目的及其意义

  美术是推行的素质教育之一,色彩是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美、认识美、运用美。具备基本的色彩通感是美术教育的基础。时至今日,色彩已经和生活中的各个部分融为一体,体现出色彩教育的必要性。

  色彩的学习与认识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能够直观地让孩子感受美,进行美的创作,从而激发他们的绘画潜力。学习色彩的过程也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在学前阶段不需要培养孩子成为绘画大师,更多地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其对周围事物不断探索,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会很大程度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形成大胆的思维恰恰有利于形成具有艺术感的作品。色彩教育对儿童的人格形成也具有良好的完善作用,不但能够提升自身对美的需求,也能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通过画面折射内心,使情绪得到发泄,据调查色彩的运用也能促进身心的愉悦和提高幸福感。使孩子们能够较快地调整好心态,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通过颜色进行绘画描绘是幼儿展现内心感受的一种表现方法,大力开展色彩的培养与教育对训练儿童的知识能力,提升学前儿童自己的观察能力,发挥其创造能力,感化心灵有很好的启发和帮助,所以开展儿童色彩绘画对培养综合素质,审美情趣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四、色彩对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影响

  (一)色彩对学前儿童记忆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的保持时间也会逐渐延长,起初他们对那些机械式的识记能力较差,而形象记忆占优势,例如,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如果有配图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可以记住一些有趣的情节在代课时,观察到那些插图多颜色鲜艳的绘本书,会使孩子更容易更有效的记住,提起兴趣之后能反复阅读。所以在儿童学前阶段运用色彩记忆法来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增进他们的记忆力是一个关键的时间段,正确的引导可增强他们形象记忆和标识记忆的能力。

  (二)色彩对学前儿童思维的影响

  从儿童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色彩的学习与应用主要能够促进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能够反作用于儿童对色彩的认识,具体形象思维可以拆分为具体性和形象性。具体性是儿童能够掌握代表实际物体的概念,如:教师问香蕉是不是水果?孩子们可能答不上来,如果拿着香蕉提问这是什么水果?孩子们会说这是香蕉。色彩的学习可以使孩子们的颜色定位有更精确的认识。幼儿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幼儿依靠真实的物体在头脑中形成形象来进行思考。色彩的引导会促进孩子的形象更加具体和深刻,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使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敏捷和活跃。

  (三)色彩对学前儿童情绪的影响

  色彩是人类情绪情感的发泄与表达。不同的颜色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和情绪感受。每个孩子喜欢的颜色和色彩倾向也有所不同。在分析颜色和性格的关系上著名的色彩心理学家吕舍尔就曾经提出过“色彩心理效应的”理论。据他研究表明,儿童对于色彩的喜欢和排斥是反映儿童内心的最直观的方法,颜色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孩子内心的真实世界。悦目明朗的色彩能够促进儿童的创造力使其心情愉悦,而长期接触压抑的色彩颜色,不仅会使儿童智力下降而且使其情绪易波动。除此之外,一些专家们研究发现对人的心理具有调节作用其中之一就包括颜色的影响。普遍来讲,鲜艳的红颜色会使人感觉亢奋,而温柔的蓝颜色就会使人变得沉闷和安静下来,明朗的绿色让人感受到无限的活力。每一种颜色都会使人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五、如何引导学前儿童认识与运用色彩

  学前阶段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关键时期,由认识到运用是一个慢慢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保持着耐心,从中使儿童保持着热情和信心。不断鼓励和给予指导。色彩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儿童心灵的大门,美的定义也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每个孩子对美的感受和对色彩的倾向有所不同,在进行色彩教育之前,老师要对学生有所了解,色彩教学中才能做出有能够针对性的指导。感受色彩变化是提高颜色辨别能力的方法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来进行引导,例如通过户外游玩寻找三原色,寻找当下季节里面的红色、黄色、蓝色,接下来进行举一反三从而事半功倍。[2]其次通过实践,提高色彩的感知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从随意涂鸦到有序涂鸦,在创作过程中鼓励儿童大胆用色,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情景教学来进行,来提高审美能力。

  六、结语

  儿童在学前阶段,并不擅长用语言表达内心。这时候的绘画就是他们表达的另一种途径与工具。儿童对画面的表达与描绘,是我们走进儿童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我们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学前时期是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颜色的培养是一个关键阶段,而且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深远的。通过对色彩的学习更多的是促进儿童拥有一个较完善的人格和性格,也是培养自信心的过程。正确地进行色彩教育与引导能够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对心理过程中的认知和情绪过程也有着积极影响,对美术素养的整体提升也有着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滕雪芹.学前儿童绘画色彩以及心理发展研究[J].深圳:现代装饰(理论),2015(08):184.

  [2]高艳.为孩子插上彩色的翅膀—浅谈幼儿美术色彩教育[J].吉林:考试周刊,2017(65):174.

  李馨蕊


《浅析色彩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上一篇:浅析家庭教育不当对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下一篇:多维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
更多>>

期刊目录